篇一: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山西印发方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作者:
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22期
科学导报讯
记者隋萌3月25日,记者从山西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营主体活力,近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由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38个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突出“大视角”吸纳借鉴,二是突出“小切口”精准破题,三是突出“广倾听”回应诉求。起草过程中专门邀请民营企业家,近距离、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对准入准营壁垒、“两不一欠”治理、法治保障权益等民企关切问题,共同探讨提出具体举措。
《行动方案》共六部分20条。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和目标。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有力有效破除隐性壁垒、健全工作机制、加強政策保障、强化担当服务,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未来5年,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民间投资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量化发展目标。
二是打造公平发展环境。提出破除准入准营壁垒、破解所有制歧视、强化政务信用约束3方面内容,包括制定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实施规范,9类PPP项目由民企独资或控股,建立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等具体举措。
三是加大政策要素支持。提出提高政策科学性可得性,加大财税、融资、人才和用工、用地、降成本政策支持6方面内容,包括全面推广应用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政策期限延长至2024年年底,省级用地保障清单中的民间投资项目不低于30%等具体举措。
四是坚定维护合法权益。提出清理拖欠账款、提升法治护航水平、规范涉企监管执法3方面内容,包括健全拖欠账款清理与巡视、督查等对接机制,开展涉企刑事诉讼“挂案”清理,鼓励市县设立“企业安静期”,明确“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情形等具体举措。
五是促进民企转型提质。提出引导健全公司治理、支持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民营经济人士队伍建设4方面内容,包括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入库的民营中小企业延续省级财政奖励50万元政策,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给予奖励资金等具体举措。
六是强化组织实施保障。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双向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凝聚浓厚共识氛围、做好监测评估4方面内容,包括把民营经济增加值、民间投资、向民企配置资源要素等指标列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选树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开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和第三方评价等具体举措。
《行动方案》是山西省“十四五”期间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施工蓝图,它的贯彻落实,将对山西省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篇二: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2021年“十四五”民营经济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近日在XXX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其中,民营经济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改革开放40年来,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日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198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占80%以上,个体私营投资(含农村个体投资)仅占13%多;到20XX年,全社会投资中的民营企业、民间投资已经占60%以上。民营企业数量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过了80%,在轻纺、食品、电子、机械等普通制造业及制成品等行业已占绝对优势;在重大装备、高技术等高端制造及制成品等行业,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甚至是占据半壁江山。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各领域对民营经济准入的不断放开,民营经济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未来我国不断提升供给质量,特别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民营经
济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公报中,“科技”一词出现10次,“创新”出现15次。这里首次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因此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科技型企业一开始投入非常大,也就是前期需要比较大的支持,希望能有更为精准的配套政策出台。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科技创新为主要指标的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对工业生产类项目采用准入评价,评价因素包括科技创新、环保、安全、绿色、规模等因素,其中“科技含量”应当成为评价体系中首要考量要素。
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探索合作新模式,推进科技资源、研发机构、成果孵化项目等工作举措,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在引入知名高校分校或学院,并不是越多越好,地方政府应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民营经济优势,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以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多校联合的方式,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契合度强的科教资源。
因此不仅仅是产品需要供给侧改革,当地主导产业的需求也需要“供给侧改革”,了解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培养,引入科研院等科技资源、整合科技孵化平台等等,形成高校技术成果、项目、人才向地方转移的快速通道,科创机构、人才、装置、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推动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抓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强化项目支撑、突出龙头带动,把产业规划落到具体项目上、具体企业上,尽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加速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一批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补链、延链、稳链,更重要的是“强链”,即: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完整化、供应链安全化和价值链高端化,促进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规模更壮大、产业集聚更高效、龙头带动更强劲。
一条产业链涉及企业量大面广,涉及各个领域,多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是产业链协同的关键。总协调指挥部门要承担产业链协同规划实施和业务支撑的主要职责,就产业链涉及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努力打通和克服产业链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确保政府在产业链建设中的资源集聚、要素优化和技术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扶持对象应由单个企业、单独项目向全产业链企业和产业链集成项目转变,将资源分配转向集约高效,推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企业是产业链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要注重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紧紧抓住产业链协同的关键点,深化开展上下游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要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产学研创新链主体,带动产业链现代化,走市场化强链发展之路。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这就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要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必须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新基建作为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支撑,不仅本身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技术产业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将对内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
在当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时代,数据作为生产的核心要素,数据的生产、加工、处理、交易和消费,在整个经济链条中产生决定性或者基础性的作用。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营销到服务等,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上下游企业、物流运输商及其服务商、相关金融机构等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业链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以及产业之间的整合、优化和协同,消除整个产业链上不必要的消耗,促进产业链高效运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政策层对普惠金融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民企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占比很少,融资问题依然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部分民企出现经营不善和融资困难,尤其是小微企业在贷款规模、审批效率和抵押担保方面存在问题。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要实现民企的高质量发展,解决融资难也是刻不容缓的关键之一。
据统计,20XX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有5600万家,潜在融资需求4.4万亿美元,其中融资缺口为1.9万亿美元,占中国当年GDP的14%,41%的中小微企业都存在着融资困难问题。
有些地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用普惠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全成长周期”的针对性服务。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初创期需求,有地方设立了专项基金、发放科技创新券;在企业成长期,则为企业提供改革企业研发类费用加计扣税、科技转化奖励实行递延纳税等税费政策;在企业成熟期,建立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的科技保险,全程为科技创新企业保驾护航。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政府是否和企业能够有很好的信息沟通?有报告中显示,41.6%被访问的民营企业家表示“缺少政商交往的途径”,这是在“当前政商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中,占比最高的一个问题。
有高新技术制造业负责人表示,虽然平时政府会有一个干部直接对接一个企业服务的“一对一”政策,也有见面会请企业家提建议,但这些沟通渠道实际作用比较有限。“沟通方式仍有待改进,包括其他企业也反映,虽然有一对一沟通机制,但有时我们的诉求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分析原因,有39.6%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是“缺乏面对面等常态化的政商互动制度”,有32.4%的受访者认为“民营企业家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不畅通”。沟通渠道要落到实处,否则会有起不到实际作用的感觉。
篇三: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推进和优化。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吉林省制定了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旨在优化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环境。本文将从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和提升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主题。
首先,吉林省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吉林省将继续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其负担。另一方面,在金融支持方面,吉林省将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其次,吉林省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吉林省将加快推进商事制度,全面优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简化企业设立和变更手续,减少企业办事的时间和成本。此外,吉林省还将积极推进“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项目,提高企业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最后,吉林省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搭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吉林省将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吉林省还将加强企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吉林省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致力于优化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环境。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和提升服务水平,吉林省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吉林省将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吉林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荐访问: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民营经济发展 意见 建议